◆駕駛人心理和生理對安全行車的影響
1、駕駛人安全心理知識
交通安全與駕駛的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,駕駛人心理因素中安全行車的決定因素。駕駛人在駕駛車輛時,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特征品質,才能保證行車安全。
(1)駕駛人積極的心理理活動能保障安全行車,而消極的心理活動容易導致事故的發生。
(2)駕駛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對交通安全的著直接的影響,良好的心理特征表現在駕駛車輛時頭腦清醒,判斷準確,反應迅速,操作敏捷,行動果斷。
(3)駕駛人因年齡、性別、身高、經驗上的不同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;駕駛人只有根據自己個性差異味,適時地把握自己,不斷努力克服弱點,彌補不足,才能減少行為錯誤,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。
(4)駕駛人在行車時要有效地控制自己情緒、情感、養成優良的性格是安全行車的行重要條件。
(5)駕駛人應具有自覺性、果斷性、堅持性、自制性等基本的意志品質和一定的注意轉移、分配能力,始終保持好良好的心態,安全地駕駛車輛。
2、駕駛人生理狀況與安全行車
駕駛疲勞對駕駛人的影響
(1)駕駛疲勞的外表征兆。
駕駛人長時間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駕駛,動作受到一定范圍的限制,由于長時間高度集中和忙于判斷車外刺激信息,精神狀態格外緊張,從而出現駕駛疲勞。疲勞駕駛是引發溝通事故的一個潛在的重要原因。
(2)形成駕駛疲勞的原因
①睡眠質量:睡眠不足,睡眠效果產好,睡眠環境差等;
②生活環境:家務事多,夫妻不和睦,精神負擔重等;
③車內環境:溫度過高或過低,噪聲過大,座椅不合適,掀動劇烈等;
④車外環境:路面狀況差,交通環境復雜,氣候條件不良等;
⑤運行條件:長時間、長距離行車,車速過快或過慢,過于限制到達時間;
⑥身體條件:體力、耐久力差,視聽能力下降,患有某種慢性病等;
⑦駕駛經歷:技術水平低,操作生疏,駕駛經驗少,安全意識差等。
(3)駕駛疲勞對駕駛人的影響。
當駕駛人每天駕車超過8個小時或者從事其他勞動體力消耗過大或睡眠不足,容易出現“過度疲勞”以致行車中困倦瞌睡,四肢無力,不能及時發現和準確處理路面交通情況。
(4)預防駕駛疲勞的措施
①發生疲勞的順序:首先是眼睛,其次是頸部、肩部、腰部。尤其是眼睛和身體的疲勞為甚。
②在疲勞有不同階段采取不同措施:
疲勞的第一階段:動作不及時,駕駛人應停車休息片刻;
疲勞的第二階段:操作粗糙,不準確,情緒低落,身體不適,這時應堅決停車,作較長時間的休息;
疲勞的第三階段:駕駛人呈水上警察狀態,愛打瞌睡,此時駕駛人應立即停車,作長時間休息。嚴禁在過度疲勞的時候駕駛車輛。
③強調勞逸結合,講究科學駕車,要保證有充足、必要有睡眠時間,一盤每日睡眠8小時,白天睡眠效果比夜間差,因此,白天睡眠時間未完要適當增加,一天行車不超過8小時最好,深夜行車不得連續超過兩次,如果正副駕駛人在夜間換駕駛時,在10小時內一人的實際駕駛時間應為4~6個小時為宜。
④注意休息的方式和環境:駕駛人可以地駕駛室內調整一下局部位的姿勢,如伸伸臂,提提腿,活動活動腰部,也可以躺一下,放松全身肌肉,最好不要坐著休息休息的環境要安靜,空氣要新鮮,溫度最好使人感到涼爽。
⑤行車中去除困意的最佳辦法是停車休息片刻或下車活動。
飲酒對駕駛人有影響
我國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明確規定:飲酒、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麻醉藥品,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,或者過度疲勞影響安全駕駛的,不準駕駛機動車。
(1)駕駛人飲酒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,導致感覺模糊,判斷失誤,反應不當,對安全行車是非常有害的。
(2)當血液中酒精含量≥1.0‰時,酒精對駕駛行為的影響,包括發現道路標志的能力差,對速度、距離、信號燈和停車標志的錯誤判斷以及知覺能力下降,大腦反應開始遲鈍,頭腦昏沉,神志不清,眼花繚亂,精神疲乏,失去自控力。
(3)飲酒會影響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,判斷能力下降,酒后駕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,特別是飲酒過量,后果是極其危險的。
疾病、藥物對駕駛人的影響
(1)特殊的交通環境與正確的駕駛姿勢和操作動作,車輛掀動、噪聲、復雜的混合式交通,使駕駛人的身心負荷增大,甚至會導致多種疾病,尤其是慢性病。比較常見的有高血壓、胃病、腰、肌痛、肌炎、神經根炎、下肢靜脈曲張、痔瘡等,駕駛人在病態下開車,注意力和反應力會大大降低,動作不協調,準確性和速度也會下降,慢性疾病同樣會增加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。
(2)服用對神經系統有影響的藥物,如摧眼藥物,使人惡心和產生變態反應的藥物、止痛藥物,興奮劑,治療癲癇的藥物,治療高血壓的的藥物后,會使駕駛人反應遲鈍,降低注意集中的能力和工作能力,極易發生交通事故。
【
石家莊駕校】
http://www.0311jx.com/